目录
第五讲 数学的思想方法〇、开场白一、方程与函数的思想1.1 方程思想例题1.1例题1.21.2 函数思想例题1.3二、分类讨论的思想例题2.1例题2.2三、数形结合思想例题3.1例题3.2四、化归思想例题4.1例题4.2例题4.3例题4.4五、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想5.1 特殊化例题5.1例题5.2例题5.35.2 一般化例题5.4
上一讲我们讲到了:数学教学应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。那么中学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呢?我们这一讲就解决这个问题。在之前的教学中,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些数学思想了,例如公理化思想、符号化思想,本讲将不再赘言这些。另外,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应该略有区别,我们这里不探究它们的具体区别,而是笼统地称之为思想方法。本讲我们讲授如下几个数学思想方法:
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很多,我们这一讲无法做到面面俱到。进一步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,可以阅读如下参考书籍:
下面我们逐个探讨这五类数学思想。
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:运用数学的符号化语言,将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(或参变量)之间的数量关系抽象为方程、方程组、不等式、不等式组等模型,然后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变形求出未知量的值。
掌握方程思想分为三步:
例题:求。
分析:既然要计算,那么我们不如就令
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。形式上看,这个问题很可能要使用两角和的正弦或余弦公式来计算。但是,仔细看会发现前后两项并不满足同一个公式。与相搭配的应该是;与相搭配的应该是。那么既然缺这两项,我们就把它们补上,从而建立起等式关系。令
于是,
这样就得到了关于和的方程组,解得。
例题:已知抛物线的最高点的纵坐标为0,求的值。
分析:直接的想法是求函数最大值,令其为零,解出。但是仔细想想会发现,二次函数最高点的纵坐标为,说明其判别式为零,所以,解得:或。
函数思想的核心在于: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,用以构造函数解析式,然后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。这里所说的“函数的性质”,在中学数学中,比较常见的是:单调性、奇偶性、周期性、连续性、可导性、最值性。而中学阶段所需掌握的常用函数有:一次函数、二次函数、幂函数、指数函数、对数函数、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。
例题:设为的三条边长,求证:。
分析:所求证不等式中的三项形式完全一致,这不由得不使人想到设计函数。另一方面,设为的三条边长,而所求证又是关于的不等式,这很容易使人想到。于是,思路就很清晰了:因为函数是严格增函数,而且,所以,所以
关于分类讨论的思想,我们首先要搞清的是:什么问题需要分类?
分类的原因,一般有如下几条:
分类有三个要素,那就是
其中,母项是被分类的种概念;子项是划分后所得到的的类概念;分类标准,就是分类的依据。例如:三角形按照内角的情况可以分为:锐角三角形、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。其中“三角形”是母项;“锐角三角形”、“直角三角形”和“钝角三角形”是子项,“按内角的情况”是分类标准。
在进行分类讨论时,任何一种分类都要遵循如下分类原则:
例题:讨论方程的曲线。
分析:当和的系数取值的正负不同时,曲线显然也会不同。令和的系数分别取,会解出,,三个关键点,它们将数轴分成四个区间,因此,我们应该按的这七种取值分情况讨论。
当时,,且,所以,该曲线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;
当时,方程退化为,这是平行于轴的两条直线;
当时,,,所以,该曲线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;
当时,不存在实图形;
当时,,,所以,该曲线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;
当时,方程退化为,这是平行于轴的两条直线;
当时,,,所以,该曲线为椭圆;
- 特别地,当时,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;
- 当时,为圆;
- 当时,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。
例题:求证:大于的素数的平方与之差总是的倍数。
分析:将大于的自然数按除以的余数分类:,,,,,。其中只有和可能是素数。于是我们可以分类讨论:
- 如果该素数是,那么,显然可以被整除;
- 如果该素数是,那么,显然可以被整除。
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中学数学里非常强调的一种数学思想。细究起来,数形结合其实有两种情况,即:
而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,往往出现在以下场景中:
例题:等差数列的求和与毕达哥拉斯的形数
分析: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设计了一种叫“形数”的方法用来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(详见上图以及课件)。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导入。很多教师在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时候,会使用高斯的故事来作为导入,但是高斯的方法有两个问题:1.不适用于奇数项求和,2.与错位相减法的关系不直接,而错位相减法正是推导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。毕达哥拉斯的三角形数完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。
例题:设,求的最小值
分析:首先我们对于一些简单情况做分析:
- 一个绝对值的最小值,例如,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很容易知道,当时取得最小值。
- 两个绝对值之和的最小值,例如,同样的方法,很容易发现,当时取得最小值。
而题目中的有五项求和,我们可以将这五项重新组合,然后利用上述结论求解最小值。具体说来
因为
注意:
- 当时,取得最小值;
- 当时,取得最小值;
- 当时,取得最小值。
- 可见,当时,、和同时取得最小值
- 这将导致取得最小值
- 因此,当时,取得最小值,
数学问题本身是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,而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往往是矛盾转化的过程,这就是化归的思想。说得更直接一些,化归思想的本质在于:当一个数学问题难以求解时,使用适当的方法将其转变为另一个数学问题,使之更易求解。
当我们在使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,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化归原则,即
例题:在正方形中,分别是中点,是和的交点,连接。求证:
分析:这个问题所使用的化归,是典型的从陌生向熟悉转化。
要证明,只需证明。我们所有已知的条件都在正方形的边界上,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两个角转移到边界上以方便使用已知条件。
首先考虑,我们要考虑这个角等于谁,还要考虑如何靠近已知条件。我们已知是中点,那么如何将转移到的附件呢?由于,所以。
下一步我们要考虑等于谁,还要考虑向哪个已知条件靠近。我们已知分别是和中点,在正方形中,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条件,我们很容易得知,,所以。
接下来的问题是等于谁?我们注意到是中点,而被连接起来了,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也应该被连接起来,一旦连接起来,由对称性很容易发现:。
回头想一下,我们的目标是证明,而现在我们一口气把转化为了。可见只要证明了,我们最终解决了问题。那么这两个角能相等吗?这两个角看起来很像是同一个弧所对的圆周角,换句话说如果能证明四点共圆,那么就有。
现在问题又变成了证明四点共圆。我们注意是直角,那么只要证明是直角,那么就能得到四点共圆了。最终,我们把这个问题化归成了:求证是直角,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!
例题:在正方体中,分别为的中点,求与面夹角的正切值。
分析:如果能将线段与平面的夹角转变为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夹角,那么问题就从三维层面降低到二维层面,从而实现了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。为此,取中点,连接和,记与交于,与平面交于,连接。
容易证明,而且,所以,所以平面,那么与所成的角等于。这样就实现了第一步化归,我们将问题转变为求。
由于,所以,于是,所以,这样我们就实现了第二步化归,我们把问题化归到了解直角三角形上,很容易算出。
例题:已知,求证:。
分析:这是90年代在俄罗斯举办的一次数学竞赛的赛题,这道题可以使用纯粹的代数方法给出证明。但是解法相对抽象,思路不容易得到。如果能通过数形结合,将这个纯粹的代数题目化归成一个几何题目,就能实现由抽象向直观的转变。
有了这个想法以后,我们可以观察到:1在这个题目中作用很大,再加上题目中对称地出现了三个变量,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构造一个等边三角形解决问题。
作等边三角形,使其边长为。在三边上分别取点,使得,那么
所以,一方面,
另一方面,
因此
例题:当时,求函数 的最小值。
分析:所求函数表达式中,既有的三角函数,又有的三角函数,没有实现标准化。所以对这个题的化归,其首要目的是将这种非标准形态向标准形态转变,即:将函数的表达式变形,使得其中的三角函数都统一为关于的三角函数。
于是
这样我们就完成了第一步的标准化。
但是这还不够,因为函数表达式中有两种三角函数,我们需要将其统一成一种三角函数,于是
这样我们就完成了第二步标准化,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换元了。
令,因为,所以,并且,其中等号成立当且仅当,即,也就是时,函数取得最小值。
特殊化方法的含义是:把数学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、形状、位置关系等,加以简单化、具体化、边缘化,从而从特殊性质找到解题的一般方法。
特殊化方法有两种类型:
特殊化思想的作用体现在:
例题:过的重心作一条直线,把分成两部分,求证:这两部分的面积之差不大于面积的。
分析:因为直线可能是经过的任意直线,直接考虑任意直线可能是困难的,那么我们不妨从特殊情况入手,最特殊的情况显然是直线平行于。我们可以先尝试处理这种特殊情况,进而获得解决一般问题的思路,这就是特殊化思想。
为了方便叙述,我们不妨设,那么我们只需要证明被分割出的两部分面积之差小于等于1即可
情况1:,设与交于,如下图所示。
借助三角形相似和重心的性质,我们很容易算出:
所以将分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恰好等于。
情况2:,设与交于,仍然设,如下图所示。
由情况1的论证可以知道,。那么只要能证明即可。而比多了一个三角形,少了一个三角形。所以这里只需要证明,这是很容易证明的。
例题:设是直线上四点,并且在之间,求证:对于直线外任意一点,总有。
分析:如果,那么求证的结论会大大简化,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特殊化。也就是说,先考虑特殊情况,再考虑一般情况。
情况1 ,如图所示。将平移得到使得,。记与交点为。
由于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,所以且,二式求和可得。结论得证。
情况2 ,不妨设,那么内存在一点使得,如下图所示。
由情况1的结论可知:。由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可知,
所以
问题得证。
这两个例题都是通过对特殊情况考察,为解决一般情况奠定基础。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题,它的解法要求从特殊化的简单问题入手,作为解决一般情况的突破口。
例题:设表示三条直线,求证这三条直线的倾角称等差数列。
分析:直观上看,这个方程是一个三次方程,而且只有三次项。面对这个方程,大多数同学的第一个疑问是:这个方程怎么能表示三个直线呢?为此我们首先看几个特殊情况。
情况1 。此时方程变为,这显然表示三条直线:
情况2 。此时方程变为,这表示三条直线:
通过和这两种特殊情况,我们可以搞清楚三件事情:
- 之所以三次方程能表示三条直线,是因为等式左边恰好能在实数域上分解为三个一次因式的乘积;
- 由于原方程只有三次项,所以三个一次因式都没有常数项;
- 三个一次因式中,的系数都不是,这是因为在原方程中的系数不是。
于是,因为表示三条直线,并且此方程只有三次项,的系数不是零,我们可以设原方程可以等价变形为
这样,通过对比系数,我们可以知道
我们将斜率为的三条直线分别记作。我们的目标是证明:这三条直线的倾角成等差数列。为此我们只需证明:其中一条直线恰好平分另外两条直线所成的角。也就是证明如下等式:
而此式不难由式得到。
与特殊化相反的过程就是一般化。一般化方法是指:在熟悉一般形式问题的前提下,将特殊形式的问题转化为一般形式的问题,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讨论问题。
一般化思想的作用有两个方面:
例题:求证:
分析:直接证明这个问题似乎无从下手,但是如果将其一般化,则很容易发现思路。我们将所求证的不等式一般化,也就是
它等价于
即
这是著名均值不等式,也就是算数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,由于各项不可能相等,所以取不到等号。